在经历一轮针对伊朗的打击后,以色列信心大增,以为这场冲突即将画上句号。
然而,局势很快逆转。在叙利亚西北部,一股未曾预料的力量迅速崭露头角,不仅成功抵御了压力,还趁机扩大了势力范围。美军对此感到震惊,急忙介入并要求停止冲突。
美国迅速介入,以色列行动受制
7月16日晨,中东地区仍笼罩在紧张氛围中。不久前,以色列空军对伊朗境内多个核设施实施了精确打击,一举摧毁了数个浓缩中心和防空设施。紧接着,美国加入行动,派出B-2轰炸机和核潜艇,将名为“午夜之锤”的打击计划推向顶点。白宫对外声称,此次行动彻底扰乱了伊朗的核计划,被视为一场“胜利”。
然而,胜利的喜悦尚未消散,以色列国内却弥漫着赞许之声,军方高层频繁露面,甚至有声音宣称“伊朗五年内无法反击”。然而,紧接着的一条消息让特拉维夫高层从兴奋中瞬间转为警惕。
美国国务卿卢比奥罕见地发表声明,宣布已与叙利亚和以色列方面达成初步共识,计划在数小时内促成停火,并要求双方“开展建设性对话”。与此同时,美国中东问题特使韦特科夫在外交场合强调,应“立即停止军事升级”,并敦促以色列方面“保持克制”。
这并非一般性的劝诫,而是一种带有强制意味的外部警告。外界迅速意识到,美国正对以色列实施“紧急制动”。
当晚,以色列国防军发布简短声明,表示“将重新审视对叙利亚的军事部署”,并暂停空袭行动。这一迅速的转变和决断力,甚至让以色列国内舆论感到措手不及。一些强硬派政治人物甚至公开质疑,美国是否在关键时刻背后有所改变。
然而,内部人士深知,美国此举并非因伊朗打击出现问题,而是由于叙利亚战场上突然出现的新势力,这引起了五角大楼和白宫的共同警觉。
此股势力并非什叶派,亦非伊朗本土势力,而是位于叙利亚西北部的HTS——沙姆解放组织。在以色列对叙南边境实施空袭数小时后,HTS的旗帜便出现在了数个原本由政府军控制的村镇入口。装甲车队整齐行进,装备有美国制式武器的武装人员登上高台,宣称“将保卫这片土地”。
这一情报迅速汇总至美方指挥中心。令华盛顿感到震惊的是,HTS已从传统民兵转变为具备准军事能力的武装集团。它不再是孤立的据点,而是构建起了体系——拥有后勤保障、通信设施、指挥链,并与土耳其边防部队建立了默契的合作关系。
这一切的背后,是美国几周前做出的一个关键决策。
美国国务院于7月初正式决定,将沙姆解放组织(HTS)从“外国恐怖组织名单”中除名,声称该组织结构已发生改变,不再符合恐怖组织的定义。这一举措看似是一项外交上的修辞或技术性调整。然而,对于HTS而言,这实际上为其提供了一个重大的战略脱身机会。
在叙利亚西北部长期活动的HTS,近年来一直在进行自我重塑。在过去五年中,它不再公开使用极端口号,停止发布斩首视频,并放弃了建立“哈里发国”的宣称。相反,HTS开始设立地方议会,建设学校和医院,维护市场秩序,并成立了专门的外交代表团。它已经从一个恐怖组织悄然转变为一个“准政府”。
美国对此心知肚明。目前中东地区局势错综复杂,伊朗依然是最主要的对手,尽管ISIS的力量已经减弱,但其残余势力仍存,而叙利亚政府军则与俄罗斯和伊朗保持亲近关系。若能在叙利亚北部支持一个既非极端、又不亲伊朗、也不听从俄罗斯的小型政权,这无疑是一个多赢的策略。HTS恰好满足了这些条件。
因此,所谓的“摆脱恐怖主义”行动实际上是一场战略赌注。美国希望通过这一行动重新塑造叙利亚战场的格局,将HTS塑造成一个“中间派力量”,它既不完全反对美国,又能制约伊朗和叙利亚政府军。
然而,这种如意算盘很快遭遇了现实的打击。
以色列持不同观点,他们认为,无论HTS如何装扮,其核心仍是一个以武装起家的伊斯兰派别。同时,该组织正持续向叙利亚南部地区渗透,逐步接近以色列的边境线。若不进行干预,这股力量未来有可能在戈兰高地一带稳固阵地,构成新的威胁。
鉴于此,以色列在7月中旬再次出动战机,对HTS在叙利亚南部的多个集结点实施了轰炸。通过无人机袭击和导弹打击,HTS遭遇了突袭。
然而,这一次,HTS并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