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网络上有关于成都外国语学校“学费高昂无人问津”的说法。对此,学校方面表示,这一说法严重失实,并已向警方报案。

 

图片[1]-近日,网络上有关于成都外国语学校“学费高昂无人问津”的说法。对此,学校方面表示,这一说法严重失实,并已向警方报案。-尼克资源分享网

根据成都市2025年招生安排,7月9日,各区(市)县进行了民办初中空余计划的电脑随机录取,并同日发布了录取信息。在此之前,众多民办学校已经公布了各自的补录方案。

特别地,成都外国语学校(以下简称“成外”)于7月6日发布了《2025年小升初空余计划公告》,公告中提到学校有257个空余学位,全市范围内的符合条件的学子均可申请。紧接着,一篇题为《天价学费吓退家长,补录257人无人问津,成都外国语学校声誉受损》的文章在网络上流传,并在多个平台上由上百个账号同步发布。针对这一传闻,成外通过公开数据进行了反驳,指出该校初中首轮招生摇号录取率为37%,补录摇号录取率为31%,否认了“无人报名”的说法。

学校声明,已就网上传播的不实信息向警方报案,并保留采取法律手段保护自身权益的权利。

图片[2]-近日,网络上有关于成都外国语学校“学费高昂无人问津”的说法。对此,学校方面表示,这一说法严重失实,并已向警方报案。-尼克资源分享网

▲图源自成都外国语学校

事件回顾:

近期,网络上关于成都外国语学校的传闻甚嚣尘上,主要涉及“高学费”和“补录遇冷”等问题。通过在各大网络平台以“成都外国语”为关键词进行搜索,可以发现网易平台上有64条相关结果,而今日头条、百度等平台的相关搜索结果也多达上百条(以上数据截至7月15日16点)。

报道指出,这些文章主要提到成都外国语学校的学费已涨至每年8万余元,招生区域被限定在金牛区,以及补录名额从最初的100个增加到257个,但仍无法满足招生需求。

然而,成都外国语学校官方微信在5月30日发布的2023年小升初招生简章中明确指出,学校面向符合条件的成都大区学生招生,计划招生人数为1250人,学费为4.2万元/年。对比官方信息,网络传播的文章中存在多处错误,且所配图片并非全部为成外校园实景。

 

 

 

▲成外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的2025年小升初招生简章截图

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的相关帖子一经成外校长龚智发关注,他即表示,所传信息严重失实,已对学校声誉造成负面影响。学校随即向郫都区公安局报案,警方随后联系到了较早发布该帖子的外省账号所有者,该账号所有者随即删除了帖子。

然而,在接下来的几天里,该帖子在今日头条、网易、百度等媒体平台上持续被大量复制发布,累计发布次数超过几百次,发布IP地址来自福建、广东、山东等地。

调查发现:

补录现象系误解,需谨慎甄别网络传言

根据网帖内容,成外声誉受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:一是所谓的“高价”学费,二是200多个补录名额无人报考。针对“每年学费高达8万元”的说法,龚智发进行了澄清:“学校学费严格遵守相关部门核定的标准,每年实际为4.2万元,并非8万元或其他夸大数额。”

至于学校的补录情况,龚智发指出,这实际上是一种认知误区。他借此机会向家长们解释,为何许多民办学校,即便摇中率很低,也会出现补录现象。主要原因是,在实行公办、民办同步招生政策后,近年来成都义务段升学的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民办学校时,其公办学位不会受到影响。这意味着,如果孩子同时被公办和民办学校录取,家长可以在两者之间进行选择。

这一政策赋予了家长选择权,因此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:

一是家长最初并未确定孩子是读公办还是民办,由于民办学校报名门槛不高,部分家长会尝试报名。在确认学位环节,部分家长选择公办学校,导致民办学校的部分学位空出,从而进入补录计划。

二是部分公办学校实行多校划片,家长在孩子能否摇中心仪的公办学校尚不确定时,也会为孩子报名民办学校,最终根据学位情况做出选择。

 

▲教育部门对家长选择公办或民办学校学位的说明

据记者观察,成都外国语学校发布的官方数据显示,今年该校初中部首轮招生面向大成都地区,共录取1250名学生,其中通过校内直升录取546名,实际对外招生名额为704名。首轮报名参加成外招生的学生总数为1893名,摇号中签率仅为37%。

正如前文所述,家长有权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进行选择。部分成功摇中成外学位的家长,考虑到家庭实际情况,最终选择了公办学校的学位。因此,成外产生了257个补录名额,吸引了829名学生报名参加补录。补录的摇号中签率为31%,这一比率甚至低于首轮招生,表明并不存在招生不足的情况。学校方面对此进行了说明。

龚智发指出,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,补录都是政策允许的正常招生流程。

 

▲【成外官方微信公告】7月12日,宣布暂停2025年初、高中招生咨询活动

成外官方声明,近期流传的不实信息严重误导了公众,损害了学校的良好形象。校方已将相关情况报告给主管部门,并已报警处理。同时,学校正在积极收集证据,并保留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的权利。学校敦促家长和社会各界通过官方渠道获取准确信息,切勿轻信和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11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