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项涉及百名热射病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公布后,众多医生面露忧色。该结果一经揭晓,大家心中都泛起一丝苦涩。
事实上,在酷热天气中最易受到热射病侵袭的人群,往往具备以下五个共同特征,其中一些特征我们平时可能并未给予足够重视。
热射病并非单纯的暑热症,而是一种可能导致死亡率超过50%的严重急性病症,尤其在夏季高温且日照强烈或湿度极高的环境中更为常见。
当患者被紧急送往医院时,若已出现意识不清、体温超过40摄氏度,其状况通常已十分危急。在这种情况下,抢救的黄金时间可能仅有短短几分钟,任何延误都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器官损伤,甚至危及生命。
热射病的症状通常发展迅速且严重。患者初期可能仅感到头晕、恶心、疲乏,随后可能迅速发展为持续高热、意识丧失、肌肉抽搐、呼吸急促,甚至陷入昏迷。
更复杂的是,热射病患者并不会像普通发热时那样通过出汗来散热,因此许多病人在被送往医院时,皮肤干燥且呈红色,这实际上反映了身体散热机制的彻底失效。
通常,我们出汗是为了降低体温,但一旦体温调节中枢失去控制,汗水就无法排出,体内的热量会不断积累,就如同一个空转的引擎,最终可能因过热而损坏。
在这100个病例中,医生们归纳出了五个高风险特征,许多人在看到这些特征时都会感到惊讶,因为这些特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普遍。
第一个高风险特征是患有基础慢性疾病的患者,特别是那些患有心脑血管疾病、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人。这些疾病本身就会影响身体的代谢和体温调节功能,而且许多药物还会干扰出汗、心率等正常的生理反应。
如同一辆久经风霜的老旧汽车,在酷热天气中更容易出现故障。据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》的一项研究揭示,在热射病导致的死亡病例中,超过六成的患者至少存在一种慢性疾病,这一比例相当高。
另一个值得关注的共同点是患者的年龄普遍偏大。特别是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,由于体温调节能力减弱,他们对高温的敏感度较低,往往难以察觉自己已经过热。
更为棘手的是,许多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较弱,行动迟缓,等到他们意识到需要避暑时,身体可能已经无法承受。
根据2024年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,在过去三年中,全国因热射病死亡的患者中,老年人所占比例接近70%。因此,不要误以为耐热是年轻人的专利,老年人甚至可能连发出求救的力气都没有。
第三个显著特征是体重指数的异常升高,即通常所说的肥胖。肥胖问题并非仅限于外观,脂肪组织如同厚重的保温层,导致热量难以散发,反而会在体内不断积累。
此外,肥胖者常伴随高血压、脂肪肝、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,这些病症使得他们在高温环境下更容易出现身体崩溃的情况。可以将肥胖者的身体比喻为一锅盖着盖子的热汤,汤水越煮越热,而热气却无法散出,最终可能导致事故发生。
第四个令人惊讶的共同点是饮水量不足且饮用不规律。许多患者平时就很少饮水,即使在炎热的天气里也感觉不到口渴。
这种现象与人体口渴的生理机制有关,尤其是老年人和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受损的人群,他们的口渴感知反应较迟钝。等到他们真正感到口干时,身体可能已经处于脱水状态。
脱水会导致血液的粘稠度增加,从而加重循环系统的负担,使身体迅速接近崩溃的边缘。这就像一辆缺乏水分的引擎,运转时不断冒烟,最终会熄火。
第五个特点是长时间处于闷热且通风不良的环境中。这类人群通常包括户外工作者、快递员、建筑工人,以及那些居住在无空调的顶层或低收入家庭中的人。
这些人可能因为工作性质或生活条件所限,不得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中。
如果再考虑到穿着不透气的衣物和摄入高热量食物,体内热量会不断累积,身体无法及时调节。这就像将一块铁置于火炉之上,持续加热而不让其冷却,最终铁块会因过热而变形。
这五个特征的结合,形成了热射病的高风险画像。拥有这些特征并不意味着必然患病,但在高温天气下,他们的耐热能力远低于常人。
临床医生在观察中也发现,具备两个或以上这些特征的人,一旦发病,其重症率显著上升,住院时间延长,恢复速度减慢。
关于发病机制,热射病的实质是人体的散热系统失效。通常,我们通过出汗和血管扩张等方法来降低体温,但当地球温度过高,尤其是湿度极高以至于汗水无法蒸发时,人体就像被关在蒸笼中。
血液从内脏转移到皮肤表面以散热,导致内脏器官血供减少,可能会引发肝肾功能衰竭、心律失常、横纹肌溶解等并发症。这并非普通的中暑,而是一场全身性的崩溃。
最新发表在《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》的研究表明,在热射病患者中,横纹肌溶解的发生率高达80%以上,肌红蛋白一旦进入肾脏,极易导致急性肾衰竭。正因如此,即便患者被迅速送往ICU,仍有可能面临透析治疗。此外,研究还发现,神经系统损伤是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因素,高温对脑细胞的破坏往往是不可逆转的,昏迷时间超过6小时后,患者苏醒的可能性显著降低。
临床实践中,我们也见证了令人痛心的病例。例如,一位58岁的男性患者在炎热的夏日午睡于无空调的出租屋内,醒来时意识不清,全身抽搐,体温高达42度。尽管抢救及时,他仍遭受了严重的记忆障碍和语言功能损伤。原本只是一个小憩,却仿佛经历了一场大病,醒来后连自己是谁都难以记起。
咨询医生后,您会了解到这种疾病是可以预防的。预防的关键在于确定自己是否属于高风险群体,并据此调整个人生活方式。
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,应在医生的建议下检查药物是否会影响体温调节;老年人应避免单独居住,并要求家人定期探望;肥胖人群需注意体温变化,并尽量减少户外活动时间;
不常饮水的人应设置饮水提醒,不要仅凭感觉判断;对于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,务必确保通风良好,进行间歇性休息,并在必要时使用降温设备。
若出现中暑的先兆症状,不要等到发烧时才就医。一旦出现持续的头晕、恶心、乏力或意识模糊,特别是在高温天气下,应立即移至阴凉处、进行降温、补充水分,并尽快前往医疗机构就诊。
在首次接诊时,医生最担忧听到家属描述“之前一切都正常,却突然发高烧”的情况。通常,人们认为病情是“突然”发生的,但实际上可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。
热射病并非仅限于少数人,任何在高温环境中暴露的人都有可能患上。虽然我们无法控制天气,但我们可以决定自己是否为应对高温做好了准备。
请务必记住以下五个特点,在这个炎热的夏季,不仅为自己,也要为身边的人多加留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