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发起的投票活动现已告一段落。此次投票吸引了逾120万网民参与,其中大约65%的网民表示支持马斯克成立一个名为“美国党”的新政党。
马斯克的一句“你们会如愿的”不言自明——“美国党”似乎即将诞生。然而,对于这一事件,我们应如何解读?整个事件过程显得颇为荒诞。
事件的起因同样荒诞。特朗普提出了一项涉及马斯克商业帝国利益的“大而美”法案。马斯克随即反目,意图通过创建新政党,让美国政坛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,以此削弱特朗普的支持,分散共和党的选票。
然而,随之而来的问题是,马斯克真的具备实现这一目标的实力吗?从客观角度来看,这似乎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更重要的是,有充分的理由怀疑马斯克可能从未真正打算付诸行动。
为何会有这样的疑虑呢?马斯克的粉丝在社交媒体上为他草拟了“美国党”的纲领,而马斯克却随意地表示“赞同”。这实在让人感到既好笑又尴尬。
一个计划创建党派的领导人,其党纲却要依赖网络上“热心网友”的“贡献”?表面上看似可以称其为“尊重民意”,但实际上,这恰恰暴露出马斯克在党派建设方面缺乏明确的规划,甚至基本的发展方向都不明确。
更重要的是,网友们拼凑出的这份“党纲”本身就存在许多漏洞和不切实际之处。其主要内容包括:一是减少债务;二是利用人工智能推动军事现代化;三是全面放松监管,特别是在清洁能源领域。
暂且不提其他条款,仅就这三条而言,马斯克就面临着巨大的挑战。以减少债务为例,美国目前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庞大的国债,即便是当时的特朗普总统也对此无能为力,作为一名商人,马斯克凭什么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呢?
难道依靠出售特斯拉的股票来偿还国债吗?这显然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。
其次,人工智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并非易如反掌。美国之所以在技术领域保持领先,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过去一个世纪的深厚技术积累。但在新兴领域,美国并不占据明显优势。
以第四代核电技术为例,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美国。同样,在人工智能产业,中美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。
中国的加入使得美国人工智能企业难以实现市场垄断,也难以轻易获得高额利润。这对美国的人工智能企业构成了重大挑战,因为美国与中国国情不同,美国的金融业发达,美国人习惯了轻松获取高额回报。
如果中国使美国人的盈利速度减缓、难度增加,美国人可能会难以继续坚持。
最后,对清洁能源领域监管的放宽,将激怒美国的传统能源巨头。这些资本巨头在美国政经界拥有巨大影响力,一旦其核心利益受损,它们不可能坐视不理。马斯克面临的将是这些巨头的激烈反击和压制。
在美国,触怒这些势力,马斯克可能将面临严重后果。因此,这一事件本质上是一位超级富豪因生意受挫,在社交媒体上发泄情绪,描绘了一个“反特朗普”的虚假愿景。
这一愿景能否成为现实?政策制定充满挑战,阻力重重,对手强硬,连马斯克自己可能也只是短暂的激情。然而,可以肯定的是,特朗普越是推动“大而美”法案,中国就越有可能抓住先机。
为何如此说?因为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,能源需求只会持续增长,生物能源终将耗尽,可再生能源技术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。
当前,美国选择放弃推进可再生能源技术的开发,这等于是将未来的发展机会轻易地让给了中国。
此外,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视角来看,今年夏季,热浪横扫、极端气候事件频发,全球平均气温再创新高,这难道还不足以唤醒人们的警觉性吗?
尽管如此,特朗普总统对生物能源仍保持着近乎狂热的推崇。美国应当认识到,地球不是美国独有的花园,而是全人类共同的家园。特朗普总统不应目光短浅,也不应混淆主次,仅为了争取石油行业的支持,就将全球的安全置于不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