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北京这样的一流学府学习,却选择返回内蒙古参加高考,这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。

在北京这样的一流学府学习,却选择返回内蒙古参加高考,这实在让人感到不可思议。她的户口本上标明她是呼和浩特市第八中学的学生,但经过核实,她实际上从未在该校就读过!这难道不是为了高考而伪造了材料吗?

她真正的学习地点是北京顶尖的学府之一——北京十一学校。那里的教育资源与内蒙古相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,却转身回到教育水平较低的地区争夺名额,这种行为实在是有失妥当。

外界传言纷纷,声称她高考分数仅为179分,这样的成绩让人难以置信。然而,官方出面澄清,指出这些传闻纯属无稽之谈,她的实际分数并非如此。原来,所谓的179分成绩属于另一位考生,与她无关。

她实际的文化课成绩为449分,加上专业课的87分,总计436分。对于艺术类考生而言,这样的成绩堪称优秀,毫不逊色。然而,这个成绩是在北京一所知名学校取得的,与在内蒙古本土刻苦学习的学生相比,存在着天壤之别。

她之所以能够回到内蒙古参加考试,得益于一个特殊的身份——定向委培生。这个名字听起来就颇具分量,是内蒙古派往上海戏剧学院培养的人才。毕业后,她必须回到内蒙古的剧团工作,这意味着一毕业就能拥有稳定的职业,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好事。

这项定向培养计划并非仅限于她一人。她的母亲就是该计划的第一批受益者,那是在1982年的事情。随后,该计划停顿了二十多年,直到2007年才重新启动,而她恰好成为了重启后的第一批受益者。你说这算不算巧合?其他家庭为了争取这样的机会不惜挤破头,而她们家似乎却显得异常容易。

然而,毕业后,她根本就没有打算回到内蒙古工作。按照道理,既然签订了合同并接受了好处,就应该履行承诺。但出乎意料的是,她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后,便转身前往挪威留学,将当初的约定抛诸脑后。

关于她不返回内蒙古的情况,通报中只是轻描淡写地提到“经研究同意”,但对于具体为何同意、谁同意的都没有明确说明。这让人心生疑窦,为何到了她这里,规矩就变得如此宽松?如果普通人违约,那后果将是多么严重。

更有趣的是,她宣称自己曾在挪威的“西北大学”攻读研究生学位。然而,经过调查发现,挪威并没有名为“西北大学”的学府,这让事情显得更加可疑。她自己后来也坦白,这只是“出国游玩了几年”,显然,她的真正目的是逃避回到内蒙古履行工作承诺。

众人的愤怒并非源于她的考试成绩,也不是她成为演员的身份。他们愤怒的是此事背后暴露出的不公平现象。她利用北京顶级的教育资源,凭借虚假的学籍材料,占据了内蒙古一个宝贵的定向培养名额,最终却未履行自己的义务,这种行为对那些勤奋努力、脚踏实地追求梦想的孩子来说,是极大的伤害。因为她的行为,他人的未来可能因此遭受重创。
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5 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