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1997年,张艺谋的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躺在病床上对他的儿子发出了一个警告:“你要小心一个人,你根本不是他的对手,对付不了他。”当时,张艺谋虽然应声附和,但并未将这番话深植于心。然而,随后发生的事件几乎将他摧毁。
提及张艺谋,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他的电影作品。1950年,他出生于陕西西安,正值中国历史的动荡时期。文化大革命扰乱了他的学生时代,使他未能完成学业,被迫下放到工厂和农村劳动。尽管如此,他从未放弃对艺术的热爱,最终考入北京电影学院,正式踏入了电影行业。
张艺谋的作品,如《红高粱》、《大红灯笼高高挂》以及后来的《英雄》,无论哪一部,都给人带来视觉与情感的强烈冲击。他在国际上屡获殊荣,在国内也成为了电影界的领军人物。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他背后也经历过不少挫折,其中一次几乎让他一蹶不振。
1997年,他的父亲临终前的那句警告:“小心那个人,你对付不了他。”在那时,张艺谋正忙于拍摄电影,事业如日中天,并未将父亲的忠告放在心上。然而,这句话最终成为了现实,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。
那位“那个人”就是张伟平,一个与张艺谋合作多年的制片人。起初,他们合作无间,张艺谋负责艺术创作,张伟平则负责商业运作,两人配合默契。他们共同打造了《英雄》、《十面埋伏》等成功电影,票房与口碑双赢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问题逐渐显现。
张伟平虽然商业头脑敏锐,但有时过于功利,开始在电影中加入过多商业元素,与张艺谋的艺术追求渐行渐远。两人的意见分歧越来越多,尤其是在拍摄《金陵十三钗》时,矛盾达到了顶点。张伟平试图利用大牌明星来提升票房,而张艺谋则坚持自己的选角理念,双方僵持不下,最终导致合作关系破裂。
分手后,张伟平并未就此罢休,他开始在背后对张艺谋进行攻击,散布负面消息,甚至揭露他的私事,企图破坏他的声誉。那段时期,媒体抓住机会大肆炒作,张艺谋成为众矢之的,事业和生活都陷入混乱。回望过去,他父亲的那句话确实并非空穴来风。
这件事对张艺谋造成了不小的打击。他的名声受损,项目受阻,甚至圈内人对他的信任也大打折扣。那段时间,外界似乎都认为他风光不再,甚至有人猜测他可能就此沉沦。然而,张艺谋并没有与张伟平正面冲突,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电影创作中,用实际行动回应质疑。继而他执导了《影》和《一秒钟》等作品,其独特的风格依旧,作品质量亦未有所下降。特别是《影》,以黑白灰的色调呈现,令人赞叹不已,那些质疑之声也因此被彻底击溃。通过这些作品,他以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并非轻易屈服。在这个过程中,他也逐渐领悟到一些道理:身边的人选至关重要,并非所有的合作都能持久。
谈及张伟平,他在业内的评价并不佳。有人指责他心胸狭窄,有人认为他过于贪婪,最终导致自己境遇不佳。然而,我们在此不深入探讨他的问题,因为焦点在于张艺谋如何克服困难。他父亲的警示虽然来得稍晚,但终究没有让他彻底失败。
这样的经历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,但张艺谋却顽强地挺了过来。他的后续作品商业气息减少,个人思考增多,仿佛在与自己对话。有人认为,他是在通过电影来疗愈过去的创伤。如今,即便年事已高,他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热情,这确实令人敬佩。